宋太宗赵光义是个勤于读书并且热衷思考的人。每当他翻阅书籍时股票按月配资,最理想的情况是有一位博学的学者坐在一旁,随时解答他心中的疑问。每当学问上有所收获,他通常会慷慨地赠送金帛,以示奖励。有一次,在他完成对学者的赏赐后,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个有趣的历史问题:在许多史书中,西汉的帝王们总是轻易地赐给臣子成百上千斤的黄金。
尽管太宗也会赐予黄金作为奖励,且认为这是对臣子的恩惠,但和西汉帝王的做法相比,这种行为无异于滴水穿石。西汉的帝王仿佛是在倾盆大雨,而他所施舍的金帛,不过是天上偶尔飘落的小水珠。难道西汉的皇帝更为大方?或者,大汉的国家财富远超宋朝,所以他们并不把黄金当作珍贵物品?
不仅太宗,连许多宋代的文人也注意到这一历史现象。苏东坡在《仇池笔记》中提到:“王莽败时,宫中黄金多达六十万斤。陈平曾用四万斤黄金资助间谍工作,董卓在郿坞也曾藏匿大量黄金。其他的几乎数不胜数。时至今日,黄金并非按照斤来计量,尽管现代的帝王也未曾以百金赐予臣子,为什么古代的黄金数量如此庞大,而如今却大为减少呢?”沈括也曾对宋神宗说道:“昔日黄金往往是重要的交易媒介,而如今,铜钱充斥市面,黄金被当作家中的珍宝,几乎没人肯动用。”
在宋代,书信和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对西汉黄金丰盈的羡慕之情。从那时起,西汉黄金的传奇便被广为流传。明末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总结道:“在汉朝,黄金流通广泛。”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进一步考证:“古时,黄金作为流通货币,而黄金的数量是极为庞大的。”尽管清朝流通的是白银,但与西汉黄金的盛况相比,仍显得有些逊色。
展开剩余76%进入现代,随着考古学的进展,汉废帝刘贺的墓葬中出土了378件黄金器物,总重量达到250多斤,这进一步证明了汉朝财富的庞大。
让我们暂时从太宗的角度,感受一下那份震撼。西汉的黄金之多,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刘邦,西汉的开国皇帝,在楚汉战争期间便表现出了豪爽的气概。陈平献计利用黄金进行间谍活动,刘邦毫不犹豫地拨出了四万斤黄金,任由陈平调配。当黄金送到之后,陈平迅速利用这笔财富策反了楚军,散布关于钟离眜的谣言。没过多久,楚军内部开始怀疑钟离眜的忠诚,最终导致了项羽与钟离眜的疏远。
刘邦的这一招,使得黄金在战争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此后,汉朝更是逐渐进入了黄金大赏赐的时代。为了确保治国稳定,刘邦赐予那些提出政策建议的大臣们大量黄金。比如,娄敬建议定都关中,他便获得了500斤黄金;田肯提出分封制时,亦得到500斤黄金;而每个建议设立朝仪的政务人员,也几乎都能获得500斤黄金作为回报。吕后去世后,遗诏下令给诸侯王每人一千斤黄金作为奖励。
汉文帝即位后,对于参与诛杀吕氏的功臣们,更是毫不吝啬地送出大量黄金。例如,周勃获得了5000斤黄金,而陈平和灌婴各得2000斤黄金,其他功臣如刘章和刘揭也分别得到了一千斤黄金。而在武帝时期,无论是外交任务还是军事行动,黄金的赏赐几乎成了常态。卫青和霍去病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所得到的黄金数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数十万斤。
西汉时期的黄金流通已达到顶峰,甚至在王莽的时代,黄金的用量依然惊人。顾炎武和赵翼等学者曾总结过,西汉时期仅用于赏赐的黄金就高达百万斤,这个数据足以反映出汉代经济的庞大。
然而,黄金的盛世并未一直持续下去。当进入东汉时期,黄金的踪迹开始逐渐消失。《后汉书》里,黄金的记载也大大减少,似乎成为了一个失落的时代。
黄金具备不腐、不烂且永不氧化的特性,产量有限,因此它的总量应该是缓慢增加的。然而,令人困惑的是,西汉的黄金在东汉时期竟然变得稀缺。宋代学者提出了一种流行的解释:即佛教的传入导致了大量黄金被用来铸造佛像或书写金经,但这一解释显然不够成立,因为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明帝时期,而南北朝才是佛教的全盛时期。
另一种解释认为,西汉的黄金实际上是指黄铜。但这种看法也不能成立,因为西汉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黄金与铜钱是严格区分的,并且黄金与铜钱之间存在固定的兑换比例。若“黄金”真是指黄铜,那么汉朝的兑换制度就不成立了。
那么,西汉那么多的黄金究竟去了哪里呢?黄金虽然不会凭空消失,但它的流向却可能发生了改变。王莽时期,货币改革导致了大量黄金的流失。王莽对黄金的垄断和收取,让黄金大量从贵族和封臣手中流入国库,却始终未能流回到市场上。当王莽失败,长安遭遇洗劫后,大量黄金散落民间。
此外,西汉时期的葬礼风气极为奢华,很多富人把黄金随葬,致使黄金大量流入地下。到了东汉末期,军阀混战,盗墓活动频繁,黄金成了军费的来源。各方势力争相挖掘陵墓,盗取其中的财富。曹操甚至亲自组织盗墓队伍,将其正式化并授予官职——“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
因此,东汉之后,黄金并未真正减少,而是成为了各方争夺的目标。黄金仍然广泛存在,只是它们不再进入国库,反而散布在民间和盗墓的手中。
发布于:天津市涵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