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晁错向朝廷呈上了《削藩策》,明确指出:“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他毫不犹豫地断言,诸侯王迟早会反叛,提前采取行动,能够将灾难压到最小,而拖延则会带来更大的麻烦。削藩这一议题关系国家根本股票配资官网首页,景帝心中没有明确的判断,于是召集了公卿、列侯及皇族,召开集会进行讨论。由于景帝对晁错深信不疑,群臣无人敢公开反对,只有窦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他的意见没有得到采纳。最终,景帝决定支持晁错的方案,强行削藩,并下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以及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
景帝下达削藩令约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联合起来,挂起“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大规模的叛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当消息传到京城时,朝中那些对晁错专横跋扈颇有不满的官员纷纷向景帝进谏,主张杀掉晁错以平息风头,景帝听从了他们的建议。然而,吴楚七国的叛乱并没有因此停止,反而愈演愈烈。自古造反一旦发动,便难以回头,不趁早解决,局面将更加复杂。
发动叛乱的七国分别为: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七国起义后,吴王刘濞与楚王刘戊联手,越过淮水,向西推进,试图与汉景帝的弟弟梁王刘武及周亚夫所率的朝廷军队在睢阳展开决战。两方交战异常激烈,局面僵持不下。值得注意的是,其他五国并没有向吴楚联军提供有效支援。为什么这些国家没有行动呢?
展开剩余68%原本,这场七国之乱应该是涉及十一国的动乱。齐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城阳王刘喜、淮南王刘安也曾有造反的计划,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十一国的叛乱可以大致划分为四个部分:吴楚为一部;齐、济北、城阳、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为一部;赵王刘遂与淮南王刘安分别为一部。
吴、楚两国相邻,原本是楚王韩信的封地。韩信最初封为齐王,但由于齐地富饶,刘邦担心他会借此起兵造反,因此将他调至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的楚地,并把齐国的统治权交给了庶长子刘肥。即便如此,刘邦依旧不放心,设计将韩信诱捕并贬为淮阴侯。之后,刘邦将楚地分为两部分,封其弟刘交为楚王,堂兄刘贾为荆王。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攻打荆王刘贾,并最终击败了刘贾。刘濞作为刘邦的二哥刘仲之子,在平定英布之乱中表现出色,因此被刘邦封为吴王。封刘濞为吴王后,刘邦曾言:“汉朝建立后的五十年,东南方向会有叛乱,难道是你吗?天下同姓为一家,希望你谨慎,不要造反。”刘濞叩首应答:“不敢。”
吴国地处东南沿海,拥有海盐资源和铜山。刘濞悄悄开始铸造铜钱,而当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废除了盗铸钱令,允许私铸时,刘濞便公开大量铸钱,迅速积累财富。文帝时,刘濞的儿子刘贤进入京城,陪伴皇太子刘启玩乐。刘贤一向骄横,甚至耍赖,最终被刘启怒打致死。刘濞因此心生怨恨,称病不见文帝。文帝则冷处理此事,赐给刘濞倚几与手杖,免去了其朝见的礼节。然而,随着景帝下令削藩,吴国的三郡被削去两郡,且有传闻称将彻底削除吴国。刘濞因此决定复仇,于是联合楚王刘戊发动了叛乱。
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胶西王刘昂等,皆为齐王刘肥之子;城阳王刘喜则是刘肥之孙,朱虚侯刘章之子。吕后死后,诸吕集团谋乱,齐王刘襄带头起兵讨伐诸吕,立下赫赫战功。为了防止刘襄太过权势过大,周勃和陈平选择了更为低调的代王刘恒为帝。刘襄心有不甘,但无力抗争,只能屈服。然而,他不久后因病去世。
由于刘章与刘兴居帮助灭掉诸吕,获得了大臣的重视,并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但文帝得知他们原本支持立刘襄为帝,于是便压制了他们的功劳。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他分别封刘章为城阳王,刘兴居为济北王。济北王刘兴居因兄长未能继位,心生不满。在匈奴进犯的年头,文帝驻守太原,刘兴居趁机叛乱,但很快被镇压,刘兴居被俘并自杀。
不久后,文帝更进一步分封齐国,齐地的七王对文帝极为不满,纷纷酝酿叛乱。不过,六位叔王认为造反风险极大股票配资官网首页,最终不支持。只有四王决定联合起来。
发布于:天津市涵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