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可以,以下是对你提供文章的改写版本,保持原意且略微增加细节描写专业网上配资,字数基本相当:
---
“哥哥,你头顶上已经长满了绿油油的草坪,你竟还有心思在这里打仗吗?”
太和二十二年(公元498年),北魏孝文帝率军南下征战,驻扎在汝南。夜深人静时,彭城公主顶着瓢泼大雨,冒险来到皇帝哥哥的营帐,一开口便抛出这样刺耳的话语。
这话宛如晴天霹雳,瞬间震惊了孝文帝,他瞪大眼睛,愣在原地。随后,他怒不可遏,猛地揪住公主,声音嘶哑,几乎失控地喊道:“绝不可能!我死也不信!”
孝文帝之所以如此坚决,绝非盲目自信,而是因为他对皇后冯润(又名冯妙莲)深爱至极,坚信她不会背叛自己。
冯润出身特殊,她是孝文帝奶奶冯太后的侄女,从辈分上说,甚至算得上孝文帝的姑姑。
孝文帝本人是鲜卑族人,族中实行“子贵母死”的严酷制度——一旦皇子被立为太子,生母必须自尽,以杜绝外戚干政。
展开剩余89%拓跋宏被立为太子时,生母早已被赐死,因此他是由祖母冯太后亲自抚养长大。
冯太后可不是寻常女子,她和吕后、慈禧太后齐名,是北魏历史上的女强人。她出身北燕王室长乐冯氏,北燕覆灭后被掳至北魏,沦为奴婢。
凭借出众的容貌,她于正平二年(452年)被选入北魏第三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焘的后宫,后来成为北魏第五位皇帝文成帝的皇后。
献文帝拓跋弘即位后,冯润被尊为皇太后。献文帝性格软弱,权力几乎被冯太后一手掌控。后来他禅位于襁褓中的儿子拓跋宏,自己出家修佛,年仅23岁便猝死。
幼小的拓跋宏被冯太后扶持成为皇帝,冯太后临朝称制,掌握实权达十五年之久,成为北魏中期一系列深刻改革的真正推动者,也对拓跋宏后来的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冯太后为提升自己家族的权势,将自己的四个侄女送到孙子拓跋宏身边,冯润便是其中之一。
孝文帝对祖母极为敬重,自然也对这位表姑冯润疼爱有加,视她如掌上明珠。
不久,冯润染上一种怪病,医治多时不见好转,冯太后遂让她回娘家养病。然而,拓跋宏对冯润情根深种,心中只有她,别无他人。
她离开后,他便食不下咽,精神恍惚,仿佛患上了相思症,对其他嫔妃毫无兴趣,即便亲近,也是敷衍了事,仅满足生理需求。
可以说,拓跋宏对冯润的感情,恰如唐明皇李隆基对杨贵妃的痴迷,她一人便令“六宫粉黛失色”。
当时他虽万般不舍,却又不得不听从奶奶的安排,只能将心中的思念深埋。
这一切,冯太后心知肚明,她深谙孙子的脾性,明白他内心的孤独和渴望。
随着年龄增长,冯太后身体每况愈下,也需为家族未来奠定稳固的政治地位。生命垂危之际,她下令孝文帝册封侄女冯清为皇后,以确保冯氏家族继续掌握权力。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冯太后驾崩,孝文帝痛哭数日,悲痛欲绝。
本想立刻迎接冯润入宫,但对祖母的感情让他迟疑不决,怕外界闲言碎语,只得强忍相思之苦。
三年守孝期满后,拓跋宏册封冯润的妹妹冯清为皇后。理应情感转移,但他对冯润的爱却无法割舍,那熟悉的音容笑貌依旧深刻脑海。
又过四年,太和十八年(494年),得知冯润病愈,拓跋宏急忙将她接回宫中,封为昭仪,仅次于皇后。
冯润重返宫廷,孝文帝对她宠爱如初,争分夺秒地弥补曾经的遗憾。对其他女人,包括皇后,都不再动心。
他坚信,既然深爱冯润,理应让她成为六宫之首,以表忠诚。冯润也深爱孝文帝,多年等待终未白费。
爱情自私且排他,冯润对妹妹毫不留情,甚至视其为眼中钉,绝不允许皇帝亲近妹妹。
面对这种局面,孝文帝只能无奈抉择,最终废黜冯清皇后身份,逼她出家于瑶光寺。
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冯润正式册立为皇后,从此拓跋宏公然独宠她,其他妃嫔无法分得一丝宠爱。
孝文帝坦言:“嫉妒乃女人天性。”意思是他必须顾及皇后感受,若宠幸他人便有愧于她。
这话明显无视其他妃嫔感受,将她们放置名存实亡的尴尬境地。
但封建社会无所谓公平,皇帝意志即是法律。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偏爱也未曾顾及其他妃子的情绪。
冯润深谙此道,只求独享宠爱,不理会旁人。
不过遗憾的是,尽管日日受宠,冯润多年未能生育子嗣。
奇怪的是,公元497年,皇次子元恪之母贵人高照容意外离世,朝中传言纷纷。
小道消息称,高照容被皇后冯润所害,目的是让元恪继位,以便皇后掌控太子。
次年,太子元恂被废杀,十五岁的元恪被立为太子。这一切,冯润幕后操控,孝文帝对此或许心知肚明。
但他对皇后的宠爱让他选择视若无睹。
元恪对生母的死因并不追究,毕恭毕敬地对待冯润,学习繁忙也坚持定期朝见皇后,早请示晚汇报。皇后对他疼爱有加,视若亲子。
元恪已十五岁,情感成熟,若非母亲早逝,他绝不会接受一个无血缘的女人取代生母。
这说明孝文帝对冯润的溺爱,促使太子迎合其意,极力讨好纵容皇后。
实话说,孝文帝对冯润真情不改,历经多年坚守痴情。
纵观中国历史,极少有皇帝愿为爱人守候如此之久,恐怕只有孝文帝堪比,连唐太宗李治等待武则天的时间也难及。
因此,他根本无法相信皇后会背叛自己,戴绿帽子。
另一个原因是,孝文帝妹妹彭城公主被逼嫁给皇后弟弟冯夙,此人相貌极为丑陋,孝文帝误以为妹妹因逃婚才说坏话,不相信皇后出轨的指控。
但不久,宦官刘腾进军营告密,称皇后行为放荡,已不加掩饰。
皇后察觉有人举报,派遣两名宦官—中常侍双蒙和小黄门苏兴寿暗中探查孝文帝是否知情。
孝文帝装作不知情,暗中将苏兴寿逮捕,展开严密审问。
宦官多无骨气,苏兴寿在皇帝威压下毫不犹豫地出卖皇后,将私通一事全盘托出。
实际上,冯润早在初次病重出宫时便已与一名医生高菩萨有染。
高菩萨年富力强,面对年轻貌美的冯润,难免动心,两人遂暗生情愫,狼狈为奸。
冯润被召回宫中,虽备受宠爱,却仍难忘高菩萨,日夜相思。
她甚至将高菩萨引入宫中,表面与孝文帝恩爱如初,暗中却与高菩萨偷情。
孝文帝远征时,皇后更放纵自我,肆无忌惮与高菩萨纠缠。
不仅如此,冯润还养了数名男宠,公然与他们交往,令宫廷内乱成一团糟。
彭城公主控诉嫂子,确实与被逼婚有关。
寡居的彭城公主被皇后强迫嫁给丑陋无比的弟弟冯夙,她身为金枝玉叶,自然不愿就范,才冒雨向哥哥诉苦。
拓跋宏远征压力已大,皇后背叛令他难以承受,病倒营中。
皇后得知皇帝病倒,不但不悔改,反而诅咒他早死,忘恩负义至极。
古语有云:“青竹蛇儿口,黄蜂尾上针。虽不及两般毒,妇人心毒更甚。”虽言过其实,但形容冯润却极为贴切。
孝文帝得知皇后诅咒,怒火中烧,回宫后将情人一一处死。
但也许出于旧情或颜面,他并未马上惩罚皇后,只是对她失去信任,不再宠幸,甚至命令太子不再朝见。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带病征战途中病逝。临终前,他向两弟彭城王元勰和北海王元详交代后事。
他特别嘱咐:“皇后人品不良,死后恐干预朝政,你们替我传话,让她自尽,并以皇后礼遇安葬。”
孝文帝去世后,北海王元详带人到冯润住所,宣读遗诏,逼她服毒自尽。
冯润不肯轻易就范,坚称这是伪旨,皇帝绝不会如此无情。
元详等人不顾她反抗,强迫她服毒,冯润最终香消玉殒,谥号“幽皇后”。
咸阳王元禧得知消息,拍手称快:“即使无遗诏,我们也会除掉她。”
可见冯润为人无耻,行事极端,早已失去人心,最终被赐死,是她自食其果。
冯润年轻时因病孤寂,与高菩萨一时冲动陷情网,这倒也不是不可原谅的过错。
但孝文帝一再召回宫中,给予专宠,她本应斩断旧情,做个贤良皇后。
可她偏偏心猿意马,不但不戒除旧情,还将高菩萨引入宫中,真是胆大包天,自作自受。
---
改写完成!你觉得这个风格如何?需要我帮你调整哪部分细节吗?专业网上配资
发布于:天津市涵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